0871-64197000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问答
游客

昆明的地名以“营”命名的来历?

举报 2022/1/17 12:19:54    来自:昆明
我来回答
昆明的地名多用 “XX营” 来命名 比如豆腐营 席子营 ```
请教来历
太多了,昆明四区内有:赵家营、豆腐营、金刀营、织布营、前卫营
呈贡县内有:吴家营、王家营、刘家营等等,顾名思义。

地名的取名最初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小街细巷——平民百姓的聚落点,取名随意、朴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这种地名日渐显得俗陋、粗鄙。“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于是这种地名被更改、典雅化。现代新起地名也存在典雅化倾向,命名从雅、求美是人们的共同心理。
较佳答案
在云南的地名中,常常有"卫、所、营、哨"之类的地方名称,而这些大多都和明代的卫所制度有关,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


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军队实行世袭的"军户"和"军籍"制,于是270余万部队分别设不同的卫、所,负责驻防京师和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明朝在云南设置的卫所,比如说昆明就有5卫(左、右、前、后、中)。卫、所除统领国家在当地的驻军之外,还要兼领当地士兵并且屯田解决急养问题。明洪武十五年,30万大军平定云南之后,就有部分军队留在了云南,并实行了屯田制,在当时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

如今的北市区,在明清两代的时候是屯兵和驻军的战略要地,兵营特别多。比如说王旗营、金刀营、张官营、司家营、右营等等。


当然也不是说凡是沾着"营"的都和军队有关,比如说"麻线营",那是因为在干旱时节,因为金汁河水灌溉而械斗频繁,在一场械斗过后,弱的一方只分得"麻线"细的一股水而得名。

"席子营"的得名据说还和唐朝时著名文学家骆宾王有关,一篇《讨武曌檄》让当事人武则天听的大为称赞,但也正是这场与徐敬业共同联合起兵失败之后,骆宾王下落不明。关于骆宾王的下落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说兵败后,骆宾王率余部进入云南,驻扎在昆明北部。部队到昆明时没有营房,于是就地取材,用此地盛产的芦草建盖军营落户,因为所建营房是人们做席子的芦草,因此得名"席子营",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原先这一代姓骆的人不少,而且他们都自称是骆宾王的后代。当然到了清朝,这里也曾经是军屯的所在——"织席营",专门编织席子,供士兵和百姓做床垫,"席子营"之名,也可能是这样得来的。

游客
点赞02022年1月17日
2 个回答
发布回答
点击更换图片
看不清?换一张
游客
实际上,现在的昆明仍有一大批带有卫、所、堡、营、屯、旗、官、庄、铺等字的地名,它们都与明清时期的军屯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何为「军屯」
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这项制度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他征发大量平民屯田西域,为军队提供物资补给,边防才得以稳定。

军屯就是军队在驻守的时候也从事农业生产,军农合一,边守边耕。

军屯有很多好处:

一是军队自己有粮食产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

二是在打仗的时候,偏远驻地的军队不会因为粮草供应线拉得太长,补给不及时而贻误战机;

三是军屯的士兵大多带着家属,不打仗的时候一家人就可以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口的稳定。

明代的「军户军屯制」
朱元璋在屯田制和唐代府兵制的基础上发展出「军户军屯制」,即卫所制度。屯田制和府兵制的精髓在明代发展到了高峰。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曰商屯。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

明初期,在多次劝降梁王未果之后,朱元璋改变了策略,决心用武力平定云南,并用移民和屯田的办法彻底改造云南地区。当时五军都督府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其中右军都督府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明军事机构
从这个军事机构的构架都可以看出当时军事移民的数量一定很庞大。

明云南的军事移民有两个阶段,从洪武十四年到洪武十八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征云南的30万大军中一部分留镇云南屯田;第二阶段是从洪武十九年到洪武末,为平定西南夷夷酋叛乱而从内地派往云南进剿的军队。两个阶段合计被迁入云南的官军有28万左右,加上家属估计有80万人左右。

朱元璋对这项制度很骄傲,还说「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些屯田驻守的军队来到云南后,遗留下了大量与屯田相关的地名,比如xx卫、xx所、xx营、xx屯。除了昆明,云南其余地方(比如曲靖、宣威等)都能找到类似的地名。

「营」地名的种类
「营」和「营」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按驻地首领军官命名

明代的军官和旗、军都是世袭的。这一片地划给某姓军官的卫所后,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

所以出现了很多地名以总旗官姓氏命名或者以驻扎地首领军官命名,比如「王旗营」「张官营」「刘家营」「马家营」等等。

王旗营
2.根据驻地位置命名

比如根据驻军的军事建置命名的「前卫营」「右营」等等。

或者是驻地周围有辨识度的景物来命名的「大树营」「棕树营」等等。

大树营
3.根据驻军生产分工命名

军屯除了屯田农耕,还有一些配套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活动。

有些地名是根据驻军的生产分工命名的,比如「织布营」「豆腐营」等等。

点赞02022年1月17日
游客
昆明无处不在的“营”字地名。

早晚高峰,挤上了春城昆明的公交地铁,当播报站点的广播响起时,不经意之中总会听到各种带“营”字的地名:洪家营、棕树营、豆腐营、前卫营、刘家营……

听的次数多了,总有些好奇,为什么昆明会有那么多带“营”字的地名啊?度娘、知乎、查阅史书,在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寻找答案,才惊奇的发现地名中的这些“营”并不简单,也许连昆明本地人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营,由军屯营地转化来的地名。

查阅《辞海》 ,“营”字的第一个义项:“军队驻扎的地方。如:安营扎寨。”为了保证驻扎军队自身的粮食给养问题,早在汉武帝时期,云南就有了“屯田戍守”的军屯制。而将云南军屯发挥到极致的则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沐英。

明洪武十五年,傅友德、沐英领兵三十万直取云南,打败大理段氏、云南梁王后将云南纳入了明朝的版图。为了巩固云南,留滇镇守的沐英在云南设各卫所,创制屯田,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几十万大军屯田戍边。因当时屯田军队建制多以“营”来命名,昆明城的地名里也就出现了很多“营”,这些古老的地名被一直援用下来,直到现在,建成的小区都还叫“刘家营小区”、“棕树营小区”等等。





昆明的“营”,营营有故事。

细数一下,现在昆明地名里带有“营”字的多达几十处,而这些“营”地,还有着更细的命名分类,每个营的背后都有故事。

当时军队首领一般都有一面写着自己姓氏的大旗,便于调动指挥,在驻扎营地也会悬挂这面旗帜,所以昆明就有了以总旗官姓氏命名的“王旗营”“张官营”,或者以驻扎地首领军官命名的“刘家营”“马家营”。

还有一类是根据驻扎地相对于昆明城的位置,以军事建置命名的“前卫营”“右营”,或是以驻地有辨识度的景物来命名的“大树营”“棕树营”“马洒营”等等。其次明代昆明的驻军也有详细的生产分工,“织布营”就负责供应军装布匹,“豆腐营”“麻线营”一望便知。




营,地名勾画出的戍边移民文化。

地名一直随着历史的流转在不断的变化,算是活着的历史。从秦汉的亭伍,宋元的里甲,到现代的村组,这些都承载着一个时期、一片地域的行政管理、民间习俗等文化记忆。

而那些从明朝遗留下来独特的“营”字地名,则见证了一段明朝军队在昆明屯田的历史。其背后带来的是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从而造就了当时昆明地区的繁荣,促进了云南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给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浓的地名文化底蕴。
点赞02022年1月17日
0871-64197000
  • Q Q: 188505114
  • 微信: y88069888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云南信息网”昆明后羿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ICP备:滇ICP备08101851号  |  技术支持:云南分类信息系统(v2024.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2-20100052  |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441号  |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新闻路230号4幢303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