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约为它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500多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最佳答案
滇池 (云南省昆明市湖泊) 编辑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风光秀丽,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度假区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
原来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后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1]
名片图:滇池西北岸景观
中文名滇池别 称昆明湖、昆明池古 称滇南泽地理位置云南省昆明市市区南部所属水系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普渡河湖面海拔1886米面 积3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最 深8米库 容13亿立方米左右湖泊类型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
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形成演变
3 位置境域
4 水文特征
? 水量
? 水质
5 水系构成
? 上游水系
? 下游水系
6 自然灾害
7 流域概况
8 治理开发
9 沿岸景观
名称由来编辑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1]
晋城镇古滇王庄蹻塑像
晋城镇古滇王庄蹻塑像
《滇池地区历史地理》载:古老羌族的的文化传统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区先秦、两汉数百座墓葬的发掘,“屈肢葬”仅有一具,其余均“仰身葬”,火葬的遗迹没有发现和报道。这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滇池地区的居民与氐、羌关系不大。而世所公认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来到滇池地区是在东汉以后。西汉的《史记》说:“楚威王时,将军庄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载入史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颠倒说”,比较可信。 [2]
形成演变编辑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大约中生代末与新生代初(距今约7000万年),古盘龙江已发育,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昆明附近成为宽浅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约在1200万年前),云南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断层线以西,地壳受到抬升,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似从湖畔拔地而起;断层线以东相对下沉,加之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山地的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积水而成为古滇池。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吻合,认为古滇池属红河水系,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1]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在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龙头街和黄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不断减少,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1947年估算约15.7亿立方米,今天库容仅13亿立方米左右。 [1]
位置境域编辑
滇池地理位置及境域
滇池地理位置及境域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区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 [1] 。全部在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境内,北大半部属于昆明市辖区。其中,西北部属西山区,面积约占三分之一,沿岸有前卫街道、福海街道、碧鸡镇、海口镇等地;东北上部分属官渡区,面积约占六分之一,沿岸有六甲街道、官渡街道、矣六街道等地;东北下半部呈贡区,沿岸有斗南街道、龙城街道、大渔乡、马金铺乡等街道或乡镇。南部约三之分一属晋宁县,沿岸有新街乡、晋城镇、上蒜乡、晋宁县城昆阳镇、二街乡等。
滇池地形概览
滇池地形概览
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流域面积(不包括海口以下河道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滇池湖面南北长40公里(含草海)(一说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7公里,最宽处12.5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湖岸线长约150公里。
湖体北部有横亘东西的海埂,是长3.5公里、宽300米的障壁沙坝,东端与盘龙江三角洲相连,西端伸入滇池,将湖体分为内外两部分,有“一线平分秋色”之美称。海埂以南称外海,是滇池的主体部分,面积289.065平方公里占滇池总面积的97.2%;海埂以北称内海,又名草海,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滇池平均深度约5米,最深处为8米左右,北部草海较浅,只有1米多深。 [1] [3]
水文特征编辑
水量
上游盘龙江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 [4] 滇池的水位,在海口建闸以后,基本在人为控制之下,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滇池外海控制运行水位为: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对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数据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围内。 [5]
2013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投运。截至2018年12月11日,已累计向滇池进行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累计向昆明城市应急供水1.15亿立方米 [6] 。
水质
20世纪60年代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2类,20世纪70年代为3类,20世纪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5类和4类,20世纪90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分别为超5类和5类。30年来,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水体的透明度50年代时草海可达2米,外海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见底。20世纪80年代草海只有0.40~0.60米,外海为0.65~0.75米。90年代最差,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米,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米。20世纪 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70年代末期,植被面积不到20%。海菜花群落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无几。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芦取代,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过去滇池水产资源丰富,有多种鱼类,其中以鲤鱼产量最高,金线鱼最名贵。但是由于近年水质的污染,生物群种结构已产生不良演变。50年代中期滇池尚有水生植物44种,而80年代中期减少到29种;滇池原有鱼类23种,其中土著鱼15种,现在土著鱼只剩下4种了。
造成滇池水污染的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昆明盆地最低凹地带,所以客观上成了昆明的“排污桶”。这个“桶”必须不停地接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加之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污水数量。据统计,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约2亿立方米,即2亿吨左右。其次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另外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滇池湖面缩小,湖盆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进入老龄化阶段,还有人为加大湖水排泄量和降低周边森林复盖率,更加速了老龄化进程。21世纪初,开始治理保护工作,水质逐渐提升。 [1]
水系构成编辑
滇池流域主要河流图
滇池流域主要河流图
主水源盘龙河,出于嵩明县西北梁王山(又名东葛勒山)的黄龙潭地下暗河,流经牧羊街,并与源出于邵甸村的邵甸河汇合乃名盘龙江,多行山谷间,到了松华坝,地势豁然开朗,并分支为金汁河、明通河等河流汇入滇池。滇池所汇入的众水,就由此经安宁的螳螂川、普渡河,经东川与禄劝交界处注入金沙江。 [3]
上游水系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共有20余条,其中以盘龙江最大,此外是柴河、金汁河、马料河、昆阳河、海源河、宝象河、东大河、梁王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等。 [1]
滇池接纳了20多条河流,除盘龙江外,还有东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梁王河、大河、柴河、东大河、古城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等,形成滇池流域,流域面积2920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5亿立方米。较大的支流宝象河全长46千米,流域面积31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84亿立方米;柴河全长48千米,流域面积30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93亿立方米。海口河是滇池的出水口。 [4]
盘龙江海口段
盘龙江海口段
盘龙江,滇池上游水系,普渡河。普渡河发源于嵩明县梁王山北麓上喳啦箐白沙坡,源头河为牧羊河,发源地高程2600米,流经嵩明、官渡、盘龙、五华、西山、呈贡、晋宁、安宁、富民。禄劝共 10个县(市)区,于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 1千米处汇入金沙江,全长375 千米,汇入处高程746米,落差1854米,流域面积1171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内10758 平方千米)。习惯将普渡河分为盘龙江、滇池、螳螂川、普渡河下段4段。盘龙江是普渡河上游段,源头有牧羊河、甸尾河在官渡区小河乡岔河嘴相汇,始称盘龙江,经谷昌坝水库,出松华坝水库,进入昆明坝区,穿过市区,在官渡区洪家村注入滇池,全长93.5千米,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流域高程2280-1890米,呈缓坡倾斜。流域区建有昆明市较大的松华坝水库,蓄水量2.19亿立方米,是昆明城市用水的水源地。盘龙江的主要支流有牧羊河、冷水河、清水河、羊清河,以及供排灌使用的东干渠、金汁河、银汁河、明通河、永昌河等20余条河道。 [4]
洛龙河呈贡区段
洛龙河呈贡区段
洛龙河:原名倮倮河,源于黑、白两龙潭,全长13.7千米,径流面积115.52平方千米。1978年龙市桥以下改直后称东大河,平均河宽5米,堤高2.5米,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流经洛羊街道的大新册、小新册、洛龙3个社区,进入龙城街道的龙街、城内、古城社区至斗南街道的江尾社区入滇池。
瑶冲河:主支源于小龙潭山东侧,全长12.3千米,径流面积31.48平方千米。支流呈帚状分布于七甸街道北部,干流由广南村沿滇越铁路至石夹子入落水洞。
马料河官渡镇小新一段
马料河官渡镇小新一段
马料河:位于呈贡北部,发源于昆明市官渡区白水塘的黄龙潭,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洛羊镇西北部,全长20.2千米。1958年在河中段筑果林水库,中、下游已作输水干渠。平均河宽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15立方米/秒。流经洛羊街道的大冲、倪家营、洛羊及斗南街道的小古城4个社区,经官渡区注入滇池。
捞渔河呈贡新区雨花村段
捞渔河呈贡新区雨花村段
捞渔河:位于呈贡中部,源于烟包山东侧响水箐,全长30.8千米,境内长28.7千米,境内径流面积121.23平方千米。1958年在上游兴建松茂水库,后中、下游已作水库输水干渠,平均河宽3.5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10立方米/秒。流经段家营、缪家营、中庄、前卫营、下庄、雨花6个村,进人大渔街道月角村,在此以下称胜利河。
梁王河:源于梁王山麓,位于马金铺东北部,东西流向,全长22.9千米,境内长20.1千米,境内径流面积55.平方千米,平均河宽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流经庄子、小营、大营、化城、马金铺5个社区,汇入胜利河后注入滇池。
南冲河:在呈贡南部,发源于黑汉、美女山麓,流经白云、林塘、中卫3个村,经晋宁县安江村注入滇池,全长14.4千米,境内长11.2千米,境内径流面积50.63平方千米,平均河宽4米,堤高2米,最大流量8.5立方米/秒。
黑龙潭:位于大新册东北1千米龙潭山麓,含泥沙,水质不清,为洛龙河的主要水源之一,全年出水量约为0.3~3.2立方米/秒。
白龙潭:位于白龙潭社区东北1千米,潭内岩层中含有石英砂,经泉水冲刷沉积泉底,潭水清澈,掩映生辉,水呈白色,全年出水量约为0.3~0.9立方米/秒,是白龙潭水库的主要水源。潭中产“奇鱼”,大者眼目如蟹(解剖发现,鱼体充满气泡,是病态反映)。
小晏泉:位于小海晏东0.2千米关坡山麓,出水量约0.009立方米/秒,水清澈见底。
月角泉:位于邓家庄东南1千米,泉水清凉可口,现有部队机井1孔,除供生活用外,年可灌溉农田200余亩。
小龙潭:位于马金铺西北1千米的马金铺塘西南侧,出水量为0.009立方米/秒。
龙井:位于环城西路西侧,泉水清澈,水甘可口,饮毕齿颊留香,有“龙井泉香”美誉。1970年于此地建县自来水厂,供龙城镇等地生活用水。
草海:位于七甸东1.5千米,形似葫芦,分上、下两部,面积约0.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米,水草丰茂,天然成塘。 [7]
老宝象河入海口段
老宝象河入海口段
老宝象河,起源于宝象河水库,流经大板桥、经开区、小板桥,从羊甫分流出新宝象河后,老宝象河经官渡古镇后注入滇池。作为昆明的古六河之一,老宝象河对昆明官渡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宝象河河道全长41.4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人。
玉带河书林街一段
玉带河书林街一段
玉带河,唐南诏时凿,(又说凿于元代鸭赤城赛典赤冶滇期间)。为拓东城西南护城河。因水碧清如玉,形似翠带绕城,故名。玉带河是盘龙江支流,河源在双龙桥,由双龙桥流经新桥村、马蹄桥、土桥、柿花桥、鸡鸣桥、西坝河、永昌河入滇池,长2公里。原是土筑堤岸,明、清时改为石彻河堤。由于城建需要,1980年后将鸡鸣桥至西坝一段盖为暗河连接路面,拓修为宽敞平坦的金碧路西段。玉带河原分为五条支系,均注入草海。玉带河的这五条支系,经较短的流程入草海,对减轻盘龙江水患、防洪排涝、水利灌溉等都起到有利作用。
船房河入草海口处
船房河入草海口处
船房河,是老昆明八大河之一,全长11.4公里,在船房河(福海段)从凯旋利汽车城闸口至入湖口,总长5.4公里。船房河位于昆明城区西南部,是入滇主要河道之一。该河以成昆铁路为界,上段称为兰花沟,起于圆通山东口,为合流制为主的下水道,合流污水部分进入第一污水处理厂;下段称为船房河,为合流制排水河道,旱季经船房河泵站抽排至西园隧洞,雨季进入草海,上游兰花沟河段已经全部被掩埋成了地下暗河。
金汁河松花坝下河道
金汁河松花坝下河道
金汁河,初建于南诏时期,名为“金棱河”。公元1040年,大理国国王段素兴征调役夫,疏浚金汁河与盘龙江,修筑的堤岸名曰“春登堤”和“云津堤”,“捍御蓄泄,灌溉大有殊功”。“春登堤”即金汁河堤也。当时在金棱堤上种迎春柳,“黄花入河,如金汁然,故呼为金汁河”。1276年至1280年,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筑松华坝分一水入金汁河,“期间又整治兴修金汁河,造小闸十座,涵洞三百六十个,轮序放水,自上润下,灌济全滇”。明代洪武十四年至弘治九年(1381-1496年)间又数十次整修金汁河,改土坝、土堤为石堤、石坝,继而筑石堤、石坝80余里(华里)。
老运粮河郊区庄房村一段
老运粮河郊区庄房村一段
运粮河,顾名思义,是用于运输粮食的河道。昆明的运粮河有两条,一条由翠湖经棱角塘、红联、积善、明波流入滇池,全长12公里。 明末清初,滇池沿岸供应昆明的粮食就是经这条河运入昆明的。在元朝初期,滇池与翠湖相连,滇池水位约1892米,但由于疏挖海口河后水位下降,明朝驻守云南的右副将军沐英不得不疏挖沼泽地,形成经过棱角塘的运粮河,后来随着滇池水位继续下降,这条运粮河逐渐不能通航,到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于1673年又开挖了第三条运粮河,当时叫西门河,即现在的大观河,并在小西门外、现今的仓储里修建篆塘建盖粮仓,叫做小西仓。老运粮河是明代洪武十八年疏挖海沟、沼泽地形成的人工运河,是当时滇池运粮到大西仓的通道,河道东起大西门外茴香堆,也就是现在的昆一中附近,与翠湖水系相汇,北与老龙河(今凤翥街)相连,东南与顺城河相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老运粮河沿岸特别是七亩沟附近建筑物占压、覆盖严重,沿岸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现在,老运粮河位于五华区、高新区及西山区,起于城市郊区,穿过闹市区,止于草海,是昆明城区12条防洪排涝河道之一。目前老运粮河上段和下段基本完成整治,唯有翠湖附近的讲武堂到市体育馆段,俗称七亩沟的河段,由于全是暗河,地面上被建筑物覆盖,截污难度较大。 [8]
下游水系
倒喇叭口的海口河
倒喇叭口的海口河 [2]
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因河道中有形若螳螂的沙滩分布而名螳螂川。螳螂川从富民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 [1]
昆明螳螂川
昆明螳螂川
螳螂川,由滇池出口的海口河流到安宁境内起经石龙坝电厂、至通仙桥。通仙桥、温泉、青龙寺,至富民县永定桥止称螳螂川,全长97.6千米,流域高程1884-1700米,流域面积5178 平方千米,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鸣矣河、双河、马料河、沙河、县街河、禄脿河、甸尾箐河、律则河等。较大支流鸣矣河全长77千米,流域面积908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7亿立方米,是安宁市的主要灌溉河流。 [4]
普渡河
普渡河
自然灾害编辑
自元代的1278年疏挖海口河到明朝初期的100多年时间,昆明又因滇池排水不畅而多次成灾,据《明史》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弘治五年(1492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多次“昆明滇池水溢,民为患。从1501年,到明末的百余年内又因“滇池水溢”,昆明遭了十余次大洪灾,昆明城中一片汪洋“撑船入市”,出现“斗米三钱(银)”的米价暴涨现象。
清朝初年,统治云南的吴三桂心思不在百姓身上,贪图享受,密谋反叛,无视水灾隐患,仅康熙年间昆明即遭水灾10多次。乾隆在位的几十年间昆明又遭水灾20多次,御史钱南园的老家也几次被淹,据《续修昆明县志》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5年)六月中,昆明大水,毁民居无算,庐舍荡无遗。”
民国政府虽然只存在了几十年,昆明的水灾却发生了20多次,几乎平均每隔一年就有一次。 [1]
流域概况编辑
昆明四季如春,风光秀美。地处云贵高原,市中心海拔1895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靓丽明珠。“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无霜期240天以上。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无处不飞花、处处都是景,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
昆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都市时尚文化和边疆异域文化。公元765年,南诏国修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昆明誉为“壮丽大城”。昆明是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重九起义”、“护国首义”、“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2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项。 “滇剧”、“花灯”等地方戏曲广为人知,“昆明斑铜”工艺品独具特色,“滇菜”蜚声海外。
进入21世纪,昆明是云南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6区1市7县,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园艺博览园、“高原明珠”滇池、“东方雕刻艺术宝库”筇竹寺五百罗汉、云南民族村、云南陆军讲武堂等著名景区景点,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昆明民族众多,风情浓郁。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有3个民族自治县、5个民族乡、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196个民族杂居村,世居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88.98万,占常住人口的13.84%,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延续着各具特色的习俗、风味独特的饮食、风情浓郁的歌舞、绚丽多彩的服饰、风格各异的建筑。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回族的“开斋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
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昆明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脊椎动物500余种,野生植物1200余种、花卉460余种,花卉、药材等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矿藏资源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铜等,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探明储量22.77亿吨,岩盐储量12.22亿吨,芒硝储量19.08亿吨,东川是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有滇池、阳宗海等高原淡水湖泊及众多大小河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9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132.3万千瓦,可开发量39.7万千瓦。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出露的温泉有50多处。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昆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前沿和重要门户,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作为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昆明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航运五大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5000多公里等级公路通达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6条高速公路辐射全省,4条国道通向四川、贵州、广西和越南、老挝、缅甸。8条国内铁路交汇,4条国际铁路出境,构筑起昆明“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设计旅客吞吐量6500万人次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即将竣工投用。
昆明地位特殊,产业集中。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2011年,昆明以全省5.3%的面积,集中了13.9%的人口,实现了28.68%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占37.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2.39%,外贸进出口总额占74.9%。农业形成了粮、烟、畜、菜、花、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建成了中国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花卉市场。被列为“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国家级实验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以4个国家级、16个省级园区为主的产业园区体系为支撑,形成了以烟草、冶金、机电、医药、化工、电力为支柱,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工业体系,名优卷烟、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磷化工产品、天然香料、云南白药等产品驰名中外。以商贸、旅游、文化、金融、信息、会展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昆明政策优惠,充满活力。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政策支持。通过持续推进软环境整建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0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城市最少水平,投资发展环境宽松优越。全市共有4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30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4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各类驻昆商会140多个。有高等院校13所,在昆中央、省属重点科研院所12家。近年来,沃尔玛、百事可乐、波音、家乐福、卡特比勒、巴斯夫等世界500强和中铁、中铝、武钢、南车等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昆明。 [9]
治理开发编辑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风光秀丽,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度假区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
原来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后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1]
名片图:滇池西北岸景观
中文名滇池别 称昆明湖、昆明池古 称滇南泽地理位置云南省昆明市市区南部所属水系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普渡河湖面海拔1886米面 积3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最 深8米库 容13亿立方米左右湖泊类型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
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形成演变
3 位置境域
4 水文特征
? 水量
? 水质
5 水系构成
? 上游水系
? 下游水系
6 自然灾害
7 流域概况
8 治理开发
9 沿岸景观
名称由来编辑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1]
晋城镇古滇王庄蹻塑像
晋城镇古滇王庄蹻塑像
《滇池地区历史地理》载:古老羌族的的文化传统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区先秦、两汉数百座墓葬的发掘,“屈肢葬”仅有一具,其余均“仰身葬”,火葬的遗迹没有发现和报道。这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滇池地区的居民与氐、羌关系不大。而世所公认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来到滇池地区是在东汉以后。西汉的《史记》说:“楚威王时,将军庄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载入史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颠倒说”,比较可信。 [2]
形成演变编辑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大约中生代末与新生代初(距今约7000万年),古盘龙江已发育,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昆明附近成为宽浅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约在1200万年前),云南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断层线以西,地壳受到抬升,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似从湖畔拔地而起;断层线以东相对下沉,加之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山地的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积水而成为古滇池。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吻合,认为古滇池属红河水系,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1]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在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龙头街和黄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不断减少,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1947年估算约15.7亿立方米,今天库容仅13亿立方米左右。 [1]
位置境域编辑
滇池地理位置及境域
滇池地理位置及境域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区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 [1] 。全部在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境内,北大半部属于昆明市辖区。其中,西北部属西山区,面积约占三分之一,沿岸有前卫街道、福海街道、碧鸡镇、海口镇等地;东北上部分属官渡区,面积约占六分之一,沿岸有六甲街道、官渡街道、矣六街道等地;东北下半部呈贡区,沿岸有斗南街道、龙城街道、大渔乡、马金铺乡等街道或乡镇。南部约三之分一属晋宁县,沿岸有新街乡、晋城镇、上蒜乡、晋宁县城昆阳镇、二街乡等。
滇池地形概览
滇池地形概览
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流域面积(不包括海口以下河道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滇池湖面南北长40公里(含草海)(一说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7公里,最宽处12.5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湖岸线长约150公里。
湖体北部有横亘东西的海埂,是长3.5公里、宽300米的障壁沙坝,东端与盘龙江三角洲相连,西端伸入滇池,将湖体分为内外两部分,有“一线平分秋色”之美称。海埂以南称外海,是滇池的主体部分,面积289.065平方公里占滇池总面积的97.2%;海埂以北称内海,又名草海,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滇池平均深度约5米,最深处为8米左右,北部草海较浅,只有1米多深。 [1] [3]
水文特征编辑
水量
上游盘龙江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 [4] 滇池的水位,在海口建闸以后,基本在人为控制之下,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滇池外海控制运行水位为: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对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数据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围内。 [5]
2013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投运。截至2018年12月11日,已累计向滇池进行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累计向昆明城市应急供水1.15亿立方米 [6] 。
水质
20世纪60年代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2类,20世纪70年代为3类,20世纪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5类和4类,20世纪90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分别为超5类和5类。30年来,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水体的透明度50年代时草海可达2米,外海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见底。20世纪80年代草海只有0.40~0.60米,外海为0.65~0.75米。90年代最差,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米,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米。20世纪 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70年代末期,植被面积不到20%。海菜花群落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无几。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芦取代,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过去滇池水产资源丰富,有多种鱼类,其中以鲤鱼产量最高,金线鱼最名贵。但是由于近年水质的污染,生物群种结构已产生不良演变。50年代中期滇池尚有水生植物44种,而80年代中期减少到29种;滇池原有鱼类23种,其中土著鱼15种,现在土著鱼只剩下4种了。
造成滇池水污染的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昆明盆地最低凹地带,所以客观上成了昆明的“排污桶”。这个“桶”必须不停地接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加之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污水数量。据统计,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约2亿立方米,即2亿吨左右。其次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另外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滇池湖面缩小,湖盆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进入老龄化阶段,还有人为加大湖水排泄量和降低周边森林复盖率,更加速了老龄化进程。21世纪初,开始治理保护工作,水质逐渐提升。 [1]
水系构成编辑
滇池流域主要河流图
滇池流域主要河流图
主水源盘龙河,出于嵩明县西北梁王山(又名东葛勒山)的黄龙潭地下暗河,流经牧羊街,并与源出于邵甸村的邵甸河汇合乃名盘龙江,多行山谷间,到了松华坝,地势豁然开朗,并分支为金汁河、明通河等河流汇入滇池。滇池所汇入的众水,就由此经安宁的螳螂川、普渡河,经东川与禄劝交界处注入金沙江。 [3]
上游水系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共有20余条,其中以盘龙江最大,此外是柴河、金汁河、马料河、昆阳河、海源河、宝象河、东大河、梁王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等。 [1]
滇池接纳了20多条河流,除盘龙江外,还有东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梁王河、大河、柴河、东大河、古城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等,形成滇池流域,流域面积2920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5亿立方米。较大的支流宝象河全长46千米,流域面积31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84亿立方米;柴河全长48千米,流域面积30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93亿立方米。海口河是滇池的出水口。 [4]
盘龙江海口段
盘龙江海口段
盘龙江,滇池上游水系,普渡河。普渡河发源于嵩明县梁王山北麓上喳啦箐白沙坡,源头河为牧羊河,发源地高程2600米,流经嵩明、官渡、盘龙、五华、西山、呈贡、晋宁、安宁、富民。禄劝共 10个县(市)区,于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 1千米处汇入金沙江,全长375 千米,汇入处高程746米,落差1854米,流域面积1171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内10758 平方千米)。习惯将普渡河分为盘龙江、滇池、螳螂川、普渡河下段4段。盘龙江是普渡河上游段,源头有牧羊河、甸尾河在官渡区小河乡岔河嘴相汇,始称盘龙江,经谷昌坝水库,出松华坝水库,进入昆明坝区,穿过市区,在官渡区洪家村注入滇池,全长93.5千米,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流域高程2280-1890米,呈缓坡倾斜。流域区建有昆明市较大的松华坝水库,蓄水量2.19亿立方米,是昆明城市用水的水源地。盘龙江的主要支流有牧羊河、冷水河、清水河、羊清河,以及供排灌使用的东干渠、金汁河、银汁河、明通河、永昌河等20余条河道。 [4]
洛龙河呈贡区段
洛龙河呈贡区段
洛龙河:原名倮倮河,源于黑、白两龙潭,全长13.7千米,径流面积115.52平方千米。1978年龙市桥以下改直后称东大河,平均河宽5米,堤高2.5米,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流经洛羊街道的大新册、小新册、洛龙3个社区,进入龙城街道的龙街、城内、古城社区至斗南街道的江尾社区入滇池。
瑶冲河:主支源于小龙潭山东侧,全长12.3千米,径流面积31.48平方千米。支流呈帚状分布于七甸街道北部,干流由广南村沿滇越铁路至石夹子入落水洞。
马料河官渡镇小新一段
马料河官渡镇小新一段
马料河:位于呈贡北部,发源于昆明市官渡区白水塘的黄龙潭,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洛羊镇西北部,全长20.2千米。1958年在河中段筑果林水库,中、下游已作输水干渠。平均河宽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15立方米/秒。流经洛羊街道的大冲、倪家营、洛羊及斗南街道的小古城4个社区,经官渡区注入滇池。
捞渔河呈贡新区雨花村段
捞渔河呈贡新区雨花村段
捞渔河:位于呈贡中部,源于烟包山东侧响水箐,全长30.8千米,境内长28.7千米,境内径流面积121.23平方千米。1958年在上游兴建松茂水库,后中、下游已作水库输水干渠,平均河宽3.5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10立方米/秒。流经段家营、缪家营、中庄、前卫营、下庄、雨花6个村,进人大渔街道月角村,在此以下称胜利河。
梁王河:源于梁王山麓,位于马金铺东北部,东西流向,全长22.9千米,境内长20.1千米,境内径流面积55.平方千米,平均河宽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流经庄子、小营、大营、化城、马金铺5个社区,汇入胜利河后注入滇池。
南冲河:在呈贡南部,发源于黑汉、美女山麓,流经白云、林塘、中卫3个村,经晋宁县安江村注入滇池,全长14.4千米,境内长11.2千米,境内径流面积50.63平方千米,平均河宽4米,堤高2米,最大流量8.5立方米/秒。
黑龙潭:位于大新册东北1千米龙潭山麓,含泥沙,水质不清,为洛龙河的主要水源之一,全年出水量约为0.3~3.2立方米/秒。
白龙潭:位于白龙潭社区东北1千米,潭内岩层中含有石英砂,经泉水冲刷沉积泉底,潭水清澈,掩映生辉,水呈白色,全年出水量约为0.3~0.9立方米/秒,是白龙潭水库的主要水源。潭中产“奇鱼”,大者眼目如蟹(解剖发现,鱼体充满气泡,是病态反映)。
小晏泉:位于小海晏东0.2千米关坡山麓,出水量约0.009立方米/秒,水清澈见底。
月角泉:位于邓家庄东南1千米,泉水清凉可口,现有部队机井1孔,除供生活用外,年可灌溉农田200余亩。
小龙潭:位于马金铺西北1千米的马金铺塘西南侧,出水量为0.009立方米/秒。
龙井:位于环城西路西侧,泉水清澈,水甘可口,饮毕齿颊留香,有“龙井泉香”美誉。1970年于此地建县自来水厂,供龙城镇等地生活用水。
草海:位于七甸东1.5千米,形似葫芦,分上、下两部,面积约0.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米,水草丰茂,天然成塘。 [7]
老宝象河入海口段
老宝象河入海口段
老宝象河,起源于宝象河水库,流经大板桥、经开区、小板桥,从羊甫分流出新宝象河后,老宝象河经官渡古镇后注入滇池。作为昆明的古六河之一,老宝象河对昆明官渡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宝象河河道全长41.4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人。
玉带河书林街一段
玉带河书林街一段
玉带河,唐南诏时凿,(又说凿于元代鸭赤城赛典赤冶滇期间)。为拓东城西南护城河。因水碧清如玉,形似翠带绕城,故名。玉带河是盘龙江支流,河源在双龙桥,由双龙桥流经新桥村、马蹄桥、土桥、柿花桥、鸡鸣桥、西坝河、永昌河入滇池,长2公里。原是土筑堤岸,明、清时改为石彻河堤。由于城建需要,1980年后将鸡鸣桥至西坝一段盖为暗河连接路面,拓修为宽敞平坦的金碧路西段。玉带河原分为五条支系,均注入草海。玉带河的这五条支系,经较短的流程入草海,对减轻盘龙江水患、防洪排涝、水利灌溉等都起到有利作用。
船房河入草海口处
船房河入草海口处
船房河,是老昆明八大河之一,全长11.4公里,在船房河(福海段)从凯旋利汽车城闸口至入湖口,总长5.4公里。船房河位于昆明城区西南部,是入滇主要河道之一。该河以成昆铁路为界,上段称为兰花沟,起于圆通山东口,为合流制为主的下水道,合流污水部分进入第一污水处理厂;下段称为船房河,为合流制排水河道,旱季经船房河泵站抽排至西园隧洞,雨季进入草海,上游兰花沟河段已经全部被掩埋成了地下暗河。
金汁河松花坝下河道
金汁河松花坝下河道
金汁河,初建于南诏时期,名为“金棱河”。公元1040年,大理国国王段素兴征调役夫,疏浚金汁河与盘龙江,修筑的堤岸名曰“春登堤”和“云津堤”,“捍御蓄泄,灌溉大有殊功”。“春登堤”即金汁河堤也。当时在金棱堤上种迎春柳,“黄花入河,如金汁然,故呼为金汁河”。1276年至1280年,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筑松华坝分一水入金汁河,“期间又整治兴修金汁河,造小闸十座,涵洞三百六十个,轮序放水,自上润下,灌济全滇”。明代洪武十四年至弘治九年(1381-1496年)间又数十次整修金汁河,改土坝、土堤为石堤、石坝,继而筑石堤、石坝80余里(华里)。
老运粮河郊区庄房村一段
老运粮河郊区庄房村一段
运粮河,顾名思义,是用于运输粮食的河道。昆明的运粮河有两条,一条由翠湖经棱角塘、红联、积善、明波流入滇池,全长12公里。 明末清初,滇池沿岸供应昆明的粮食就是经这条河运入昆明的。在元朝初期,滇池与翠湖相连,滇池水位约1892米,但由于疏挖海口河后水位下降,明朝驻守云南的右副将军沐英不得不疏挖沼泽地,形成经过棱角塘的运粮河,后来随着滇池水位继续下降,这条运粮河逐渐不能通航,到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于1673年又开挖了第三条运粮河,当时叫西门河,即现在的大观河,并在小西门外、现今的仓储里修建篆塘建盖粮仓,叫做小西仓。老运粮河是明代洪武十八年疏挖海沟、沼泽地形成的人工运河,是当时滇池运粮到大西仓的通道,河道东起大西门外茴香堆,也就是现在的昆一中附近,与翠湖水系相汇,北与老龙河(今凤翥街)相连,东南与顺城河相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老运粮河沿岸特别是七亩沟附近建筑物占压、覆盖严重,沿岸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现在,老运粮河位于五华区、高新区及西山区,起于城市郊区,穿过闹市区,止于草海,是昆明城区12条防洪排涝河道之一。目前老运粮河上段和下段基本完成整治,唯有翠湖附近的讲武堂到市体育馆段,俗称七亩沟的河段,由于全是暗河,地面上被建筑物覆盖,截污难度较大。 [8]
下游水系
倒喇叭口的海口河
倒喇叭口的海口河 [2]
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因河道中有形若螳螂的沙滩分布而名螳螂川。螳螂川从富民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 [1]
昆明螳螂川
昆明螳螂川
螳螂川,由滇池出口的海口河流到安宁境内起经石龙坝电厂、至通仙桥。通仙桥、温泉、青龙寺,至富民县永定桥止称螳螂川,全长97.6千米,流域高程1884-1700米,流域面积5178 平方千米,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鸣矣河、双河、马料河、沙河、县街河、禄脿河、甸尾箐河、律则河等。较大支流鸣矣河全长77千米,流域面积908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7亿立方米,是安宁市的主要灌溉河流。 [4]
普渡河
普渡河
自然灾害编辑
自元代的1278年疏挖海口河到明朝初期的100多年时间,昆明又因滇池排水不畅而多次成灾,据《明史》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弘治五年(1492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多次“昆明滇池水溢,民为患。从1501年,到明末的百余年内又因“滇池水溢”,昆明遭了十余次大洪灾,昆明城中一片汪洋“撑船入市”,出现“斗米三钱(银)”的米价暴涨现象。
清朝初年,统治云南的吴三桂心思不在百姓身上,贪图享受,密谋反叛,无视水灾隐患,仅康熙年间昆明即遭水灾10多次。乾隆在位的几十年间昆明又遭水灾20多次,御史钱南园的老家也几次被淹,据《续修昆明县志》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5年)六月中,昆明大水,毁民居无算,庐舍荡无遗。”
民国政府虽然只存在了几十年,昆明的水灾却发生了20多次,几乎平均每隔一年就有一次。 [1]
流域概况编辑
昆明四季如春,风光秀美。地处云贵高原,市中心海拔1895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靓丽明珠。“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无霜期240天以上。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无处不飞花、处处都是景,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
昆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都市时尚文化和边疆异域文化。公元765年,南诏国修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昆明誉为“壮丽大城”。昆明是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重九起义”、“护国首义”、“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2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项。 “滇剧”、“花灯”等地方戏曲广为人知,“昆明斑铜”工艺品独具特色,“滇菜”蜚声海外。
进入21世纪,昆明是云南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6区1市7县,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园艺博览园、“高原明珠”滇池、“东方雕刻艺术宝库”筇竹寺五百罗汉、云南民族村、云南陆军讲武堂等著名景区景点,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昆明民族众多,风情浓郁。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有3个民族自治县、5个民族乡、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196个民族杂居村,世居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88.98万,占常住人口的13.84%,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延续着各具特色的习俗、风味独特的饮食、风情浓郁的歌舞、绚丽多彩的服饰、风格各异的建筑。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回族的“开斋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
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昆明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脊椎动物500余种,野生植物1200余种、花卉460余种,花卉、药材等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矿藏资源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铜等,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探明储量22.77亿吨,岩盐储量12.22亿吨,芒硝储量19.08亿吨,东川是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有滇池、阳宗海等高原淡水湖泊及众多大小河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9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132.3万千瓦,可开发量39.7万千瓦。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出露的温泉有50多处。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昆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前沿和重要门户,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作为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昆明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航运五大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5000多公里等级公路通达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6条高速公路辐射全省,4条国道通向四川、贵州、广西和越南、老挝、缅甸。8条国内铁路交汇,4条国际铁路出境,构筑起昆明“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设计旅客吞吐量6500万人次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即将竣工投用。
昆明地位特殊,产业集中。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2011年,昆明以全省5.3%的面积,集中了13.9%的人口,实现了28.68%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占37.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2.39%,外贸进出口总额占74.9%。农业形成了粮、烟、畜、菜、花、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建成了中国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花卉市场。被列为“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国家级实验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以4个国家级、16个省级园区为主的产业园区体系为支撑,形成了以烟草、冶金、机电、医药、化工、电力为支柱,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工业体系,名优卷烟、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磷化工产品、天然香料、云南白药等产品驰名中外。以商贸、旅游、文化、金融、信息、会展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昆明政策优惠,充满活力。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政策支持。通过持续推进软环境整建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0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城市最少水平,投资发展环境宽松优越。全市共有4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30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4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各类驻昆商会140多个。有高等院校13所,在昆中央、省属重点科研院所12家。近年来,沃尔玛、百事可乐、波音、家乐福、卡特比勒、巴斯夫等世界500强和中铁、中铝、武钢、南车等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昆明。 [9]
治理开发编辑
0 个回答
发布回答
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