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1-64197000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问答
游客

云南昆明的西南林业大学的邮编是多少?学校怎么样

举报 2021/7/7 10:22:45    来自:昆明
我来回答
我查了半天都似是而非,信要是寄不到就悲剧了。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白龙寺 邮编:650224
学校网站上就有。
最佳答案
西南林业大学 语音 编辑 讨论10 上传视频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西南林业大学,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以林学学科为主,生态环境类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林业本科高校,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 [1]
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变更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林业部直属的6所区域性林业本科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占地2550亩,馆藏纸质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6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1个,标本馆藏有各类标本近50万份;设有23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8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8个;有在编教职工1283人、特岗人员117人、编外工作人员26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622人,硕士研究生2485人,博士研究生134人。 [2]
创办时间1938年
主管部门云南省
学校官网http://www.swfu.edu.cn/
图集
学校概况
历年分数线
招生简章
目录
1 办学历史
2 办学条件
? 院系专业
? 师资力量
? 学科建设
? 教学建设
3 学术研究
? 科研平台
? 科研成果
? 学术资源
4 合作交流
5 文化传统
? 形象标识
? 精神文化
6 学校领导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7 所获荣誉
基本信息
中文名西南林业大学外文名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 称西林、SWFU创办时间1938年办学性质公立大学学校类别农林学校特色省部共建高校(2000年)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2016年)主管部门云南省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张昌山、校长:郭辉军本科专业85个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6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院系设置23个教学单位校 训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校 歌《林业大学生之歌》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龙寺300号院校代码10677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截至2019年9月)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十二五”期间)
办学历史编辑 语音
1939年,云南大学增设农学院并设森林系。院址在昆明市呈贡火车站碓臼村。
1946年冬,云南大学农学院迁回云南大学本部旧址——原农新村(现称)。
1958年,云南大学的农学、林学两系分出,单独成立昆明农林学院,并增设森林工业系,院址在昆明市北郊黑龙潭。
1960年,在林学与森林工业两系的基础上建成云南林学院。
1962年,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云南林学院下马,又与农学院合并为昆明农林学院。
1969年夏, 昆明农林学院迁到云南省宾川县;同年冬,昆明农林学院的农学、林学、畜牧三个系迁往寻甸,与云南农业大学合并。
1973年初,云南农业大学的林学系从寻甸迁来温泉秋木园,与下迁来的北京林学院合并成立云南林业学院。林学系仍保留原建制,改称亚热带林业系,当年开始招生。
1979年,北京林学院部分迁回北京,林业系七七、七八两级的学生随北京林学院回北京。留下部分仍作云南林业学院继续办下去,规模仍旧不变。
1983年,经林业部、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西南林学院。 [3]
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2011年8月,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正式全面移交西南林业大学管理使用。 [4]
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7年,新增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 [5]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4]
正门
正门
办学条件编辑 语音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9月,学校设有23个教学单位,85个本科专业。 [2]
专业设置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木材科学与工程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旅游管理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林产化工
应用化学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会计学
机械与交通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车辆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高职本科)
交通运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经济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农林经济管理
经济与金融
林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
林学
农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绘画
数字媒体艺术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
生物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生物科学
生态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土地资源管理
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森林保护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植物保护
湿地学院
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工程
数理学院
通信工程
应用统计学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土木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森林工程
土木工程
消防工程
外国语学院
法语
泰语
英语
越南语
汉语国际教育
文法学院
法学
公共事业管理
汉语言文学
园林园艺学院
城乡规划
园林
园艺
风景园林
资料来源: [6]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211人、特岗人员207人、编外工作人员25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0人、副教授299人。研究生导师有7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6人,硕士生导师650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38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5人;有云南省“万人计划”29人,其中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1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6人、教学名师4人、文化名家1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 [2]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杜官本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杜官本、雷洪、郑志锋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林学教学团队
全国优秀教师:陈玉惠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林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科学等
省级教学名师:马焕成
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马焕成、雷洪、田昆
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马焕成、王娟
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雷洪
省“青年拔尖人才”:孙仕仙、程希平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石卓、马焕成、木基元 [7-9]
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8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省级培育建设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培育建设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培育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 [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风景园林学、林学 [9-10] 等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
一级学科名称
学科门类
所在学院
林业工程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风景园林学
工学
园林学院
林学
农学
林学院
资料来源: [11]
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学科门类
所在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化学

理学
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学

理学
生命科学学院
系统科学

理学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生态学

理学
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
风景园林学

工学
园林学院
园艺学

农学
园林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

管理学
经济管理学院
设计学

艺术学
设计学院
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理学
地理学院
自然地理学
理学
地理学院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理学
林学院
虚拟地理环境
理学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生态旅游
理学
生态旅游学院
生态学
生态法学
理学
文法学院
生态文化
理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湿地生态学
理学
湿地学院
环境生态学
理学
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
森林生态学
理学
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
土壤生态学
理学
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
林业工程
森林工程
工学
土木工程学院
木材科学与技术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工学
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质化学与技术
工学
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
工学
化学工程学院
森林防火
工学
消防学院
林区建筑与结构工程
工学
土木工程学院
风景园林学
园林艺术设计
工学
园林学院
林学
林木遗传育种
农学
林学院
森林培育
农学
林学院
森林保护学
农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学院
森林经理学
农学
林学院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农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学院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农学
园林学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农学
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
林业信息工程
农学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森林资源化学
农学
林学院
林业史
农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园林植物保护
农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学院
工商管理
会计学
管理学
会计学院
企业管理
管理学
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管理学
生态旅游学院
技术经济及管理
管理学
经济管理学院
设计学
家具设计与工程
艺术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木结构建筑
艺术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资料来源: [11]
专业学位授予目录
专业学位类型
领域名称
所在学院
风景园林硕士
风景园林
园林园艺学院
资产评估硕士
资产评估
会计学院
林业硕士
林业
林学院
农业硕士
农艺与种业
园林园艺学院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食品加工与安全
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机械与交通学院
农业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发展
经济管理学院
土木水利
建筑与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工程
机械与交通学院
材料与化工
林业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
工业设计工程
机械与交通学院
资料来源: [12]
省部级重点学科一览表
学科名称
学科类别
所在学院
批准时间
备注
林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
林学院
2016
一级学科
林业工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
材料工程学院
2016
一级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
经济管理学院
2016
一级学科
生态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
一级学科
旅游管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
生态旅游学院
2016
二级学科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省级重点学科
林学院
2001
二级学科
木材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工程学院
2001
二级学科
森林保护学
省级重点学科
林学院
2005
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
省级重点学科
林学院
2007
二级学科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省级重点学科
园林学院
2007
二级学科
生物学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生命科学学院
2011
一级学科
生态学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
一级学科
林学
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
林学院
2011
一级学科
风景园林学
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
园林学院
2013
一级学科
资料来源: [13]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470余项;学校创业园被评为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林科类校园创业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 [2]
国家级精品课程:《胶粘剂与涂料》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胶粘剂与涂料》 [14]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2]
优势特色专业一览表
专业名称
类别
批准时间
林学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
2010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2014
云南省品牌专业
2014
教育部特色专业
2007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
2009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05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2
云南省品牌专业
201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
2010
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
2007
园林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2014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08
森林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
云南省品牌专业
2015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09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
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2014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09
交通运输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10
生物技术
云南省特色专业
20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
云南省品牌专业
2016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森林保护)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2014
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
2005
资料来源: [9]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9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2]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林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路径创新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 [9] 等
学生成绩
2018-2019学年,学校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或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或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测绘技能大赛及相关学会(协会)主办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奖139个,省级奖142个。 [9]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学术研究编辑 语音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2个;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4个、专家工作站2个;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智库2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18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3个;设有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获批成立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 [2]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检验检测中心:国家业和草原局林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云南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木材胶黏剂及胶合剂制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功能性花卉资源及产业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木质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木质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生物质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
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质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林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森林康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生物质化学炼制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森林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研究中心 [11] [15-17]
注:名单不全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科研项目1886项,科研经费达3.4亿元,同比增长86.5%。其中,973前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含子课题)、科技部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含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等项目16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4项。 [9]
研究成果一览表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时间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多样性研究
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5年
珍稀竹种巨龙竹生态生物学 特性及其开发利用基础性研究
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年
防潮型刨花板研发及工业化生产
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1年
人造板连续平压生产线节能高效关键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
资料来源: [7] [9]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8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798074册,电子图书626138册,纸质期刊近1502种,电子期刊472289种;订购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16个,外文数据库12个。 [9]
校园建筑
校园建筑
学术期刊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该刊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农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1989—2015年,在全国和云南省评比中,该刊已13次获奖;1999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该刊已连续4届成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5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第七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2018年再次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第八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 [18]
合作交流编辑 语音
截至2019年9月,学校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有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马里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获批有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在学校新建亚太林学院;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普洱市等签订合作协议,获批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 [2]
校园美景
校园美景
文化传统编辑 语音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结合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为校徽基本图形。基本图形由上下两部分共同构成一棵“智慧之树”,凸显西林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的大学风貌,上半部分云状造型的树冠,象征西林位于“彩云之南”的地域特征,下半部分由五本打开的书组成,象征西林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生命的绿色,象征西林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图案简洁大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象征西林以林学和生物环境类学科为根基的学科优势,象征西林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的办学特色,象征西林在“彩云之南”红土高原上的巨大发展潜力,它是知识的阶梯,是飞翔的鸿鹄,是绿色的希望,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智慧之树”。 [19]
校徽
校徽
精神文化
校训
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
“树木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木”是林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科特色,“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根本任务。无论是“树木”还是“树人”,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树木”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树人”要经得住社会实践的检验。“树木”是西林孕育成长的根基,没有1938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森林学系,就没有现在的西南林学院。“树人”是西林发展壮大的体现,没有1978年独立建校以来几代西林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拼搏奉献、团结进取”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学科多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西南林学院。“树木树人”,既能较好地体现林业高等教育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还蕴含着学校孕育生成、几经分合,从立校、迁校、建校到强校的发展历程。
“至真至善”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学理在于求真,事理在于求善。“至真”就是要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游客
点赞02021年7月7日
0 个回答
发布回答
没有回答
0871-64197000
  • Q Q: 188505114
  • 微信: y88069888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云南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滇ICP备08101851号  |  技术支持:云南分类信息网(v2025.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2-20100052  |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441号  |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新闻路230号4幢303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